2023年初,一个聊天机器人突然成为“全球明星”,它就是ChatGPT。
这款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工具,完成了机器问答史上的又一次飞跃。与既有的搜索引擎或“小爱同学”相比,ChatGPT不仅仅是找找资料,给些简单回复,而是会理解人类的语言和语境,解决问题、搞创作,不少网友测试,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做编程,ChatGPT都不在话下。
简单而言,它会思考。因而ChatGPT一经出现,先是引发全球注册使用然后感叹amazing,而后它的智能引发全人类对失业的焦虑。
这种冲突心理背后,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真相:在行动进程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专业水准。
好在当下的Chat GPT还没对人类的工作产生明显影响。但它的出现,的确可以在一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如在法律、财务领域给予用户专业帮助,在教育领域给予学生实时辅助等。
其中最为关键的,是在医健领域的应用。一是应用事关患者的生命健康,二是相关产品也会对医生能力的构建产生巨大影响。
4月28日,互联网医院医联公布了自研的AI类产品——MedGPT,这是国内第一款公布的大语言模型AI产品,也是首款属于严肃医疗的AI产品。
MedGPT的出现,很可能会全方位影响国内民众的医疗认知水平。
碾压式超越搜索引擎的GPT
1990年9月,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三名学生,在笨重的电脑上写下了一个程序。这个程序会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连接互联网上的FTP主机,而后下载所有公共文件的完整目录表。
当有人给出检索词时,符合该词的文件将被提取出来给到用户。这是行业内公认的最早的搜索引擎,它建立在万维网和信息充裕的基础上,用户主要集中在学生、高校老师等有基本计算机认知的群体。使用搜索引擎与高学历背景挂钩。
而后,在互联网日益丰富,后起移动网络逐渐发达之时,人们向搜索引擎提出的要求,从某个检索词迈向完整的问句。在国内,不少人在遇到难题时会惯性想到“百度一下”,这正是搜索引擎已经开始深入人们生活各个角落的象征。
此时的搜索引擎对用户的要求在持续降低。到了当下,人们可以通过拍照检索、语音检索,甚至不再需要借助文字媒介。
既然搜索引擎已经可以如此方便地应对人们的问题,那么为什么ChatGPT的出现仍旧令全人类感到振奋?
其中最为主要的区别在于,ChatGPT属于人工智能产品之一,会主动学习与更新,具备对自然语言以及上下语境的理解能力。
举个例子,比如当你向搜索引擎提出:以“女巫在天上飞”写一个故事,搜索引擎会将含有“女巫”和“天上飞”的内容全部筛选出来,而ChatGPT则会给出一个相关的故事。
对于搜索引擎来说,ChatGPT实现了质的飞跃,它不仅具有内容筛选的能力,还可以对内容再创作。它聚焦于解决问题。
因而GPT类产品对于各行各业来说,都是一个神级存在的工具。
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来说,尤其需要真正人工智能产品,来为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提供方便、专业的服务。这就要求这些产品要理解中国文化内涵、表达习惯,以及中国本土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。尤其是能完全懂中国话这一条,就已经将不少问答式产品排除在外。
这些要求叠加在一起时,无不暗示着做AI类产品不是个容易的活。
医疗领域的GPT,门槛更高
难归难,但出于对新技术的好奇心,人们始终无法克制对新领域的探索。眼下,有玩家对专业要求度更高、知识更加晦涩的医疗领域发起挑战。
4月28日,互联网医院医联公布了自研的AI类产品MedGPT。从公开的信息看,这款产品已经能够在近3000个疾病的首诊阶段发挥作用,更有突破性的实现,比如,在皮肤科领域能够根据患者输入的皮肤异常图像,进行多模态皮肤诊断。更能够支持连续性的医患自由对话,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难点突破。
而这些优势与突破,从产品所在企业的基因及背景来看,MedGPT的出现,似乎顺其自然。
MedGPT来自于医联。正如字义,这是一家以医生为核心的互联网医院,成立于2014年。
截至目前,在互医领域已有近10年的积累,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熟悉国内医疗行业进展的人明白,2014年左右正是互联网医疗元年,各种互医产品层出不穷。但在时间过滤下,不少企业已经销声匿迹。
但医联一直在。据官方资料披露,医联平台已经拥有150余万注册医生和2000万患者在使用,这意味着医联参透了中国医患连接的本质。这是GPT类产品中最为宝贵的部份。基于这一点,产品才可以在正确语义背景下进行有效回应。
医联的数字研发中心负责人王磊曾表示,我们可能不是当下最强的AI技术公司,但我们⼀定是最懂如何让AI技术更好地为医生和患者服务的公司。
始终投身在医疗赛道上,这可能是医联做医疗GPT产品的底气。
近10年里,作为一家具备了互联网底色的医疗服务提供者,医联同样非常注重对平台上医患交互信息数字化的构建和开拓。这使得其得以构建预防、诊断、治疗、康复的完整闭环,建立起行业内少有的坚固的医患关系链和疾病管理能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一款随着互联网热度起来的产品,医联仍然坚守在了严肃医疗的战线上。2021年,医联陆续发布多学科线上疾病管理SOP,更是行业内首个成立由院士牵头的学术委员会的公司;2022年,医联还参与制定《互联网医院开展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专家共识》……
这些成果源于医联在疾病全流程管理模式上的持续探索。据了解,目前医联已经涉足肿瘤、心脑血管、糖尿病等常见领域,探索出疾病管理标准化流程近140个,拥有专利或软著近100项。
可以说,近10年,医联垂直扎根于医疗服务赛道,摸索出了一部分医疗行业的规律,对行业、医生、患者的理解较为透彻。再加上其互联网技术的底色,使得在民众需要更优质的医疗交互工具时,能够快速整合资源,开发了针对于主要面向基层医生以及普通患者的MedGPT。
它最大的意义在于,从医疗角度出发,将某一疾病领域最新、最权威的判断传递给用户,帮助用户解决健康方面的问题。
我们有多需要一款好的医疗GPT产品?
谈完了医疗GPT产品门槛后,还需要回到需求本身。那就是,一款好的医疗GPT产品,对于我们来说有多重要?
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,我们对于健康的追求有多少。
站在后疫情的起始点上,“不确定性”几乎是各行各业、所有人群所焦虑的点。在这种焦虑下,人们的自保意识不断增强。今年一月份,央行披露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.87万亿元,同比多增7900亿元,创历史同期新高。储蓄,就是人们提高生活“确定性”的表现。
在健康领域也是如此,尤其是疫情已经让太多人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性。不同的是,要缓解人们在医疗健康方面“不确定性“焦虑,更多需要社会来出努力,如具备更充裕、优质的医疗资源,更稳妥的急救体系,更专业全面的健康信息……
这难以一蹴而就,并且在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,人们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可控性就越低。
这种背景下,GPT类产品的作用就会愈加明显。如医联也在其MedGPT未来应用展望中提出,要推动利用AI能力服务基层医生,帮助偏远地区医生更好地完成疾病诊断、治疗。据医联当前的测试结果,MedGPT的诊断结果与原有诊断吻合率超过97.5%。
从患者端来看,拥有一款专业的医疗GPT产品,必然会为自己带来一份健康保障。当个人越来越希望对健康有所把控,这一类产品的价值也就越大。
另一面,一款专业的医疗GPT产品,也将对现有国内医疗体系起到积极作用。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,医疗改革一直是公认的深水区。从医保目录、药品集采到医院控费,基本都侧重在供给侧改革,方向单一。
而AI技术能够发挥作用,则能够快速推动优质资源下沉、医保控费,尤其是在AI医生通过双盲测试前提下。换句话来说,好的医疗GPT产品,可能会对全社会的结构发挥积极作用。
眼下,MedGPT正在紧锣密鼓的双盲测试中,将会在五月迎来初步结果。